新冠肺炎(COVID-19)已累计感染患者超过4.9亿,死亡人数超600万,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Omicron凭借其超强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1][2],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第五个待关注的变异株(VOC),而Omicron仍在继续变异,先后出现了BA.1、BA.2、BA.3、BA.4和BA.5变异株,还产生了Omicron与Delta变异株的重组,以及BA.1和BA.2亚型的重组。3月以来,我国吉林、上海等地出现疫情反弹,主要流行的变异株是BA.2和BA.1.1。近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黄维金团队在Wiley发行的MedComm上发表题为Antigenicity comparison of SARS-CoV-2 Omicron sublineages with other variants contained multiple mutations in RBD的研究论文,比较了新冠病毒Omicron BA.1,BA.2和BA.3变异株与其他在RBD区发生多位点变异的病毒株(C.1.2、B.1.630、B.1.640.1、B.1.640.2)对单抗和免疫血清的反应差异[3]。本文的通讯作者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研究员和黄维金研究员,第一作者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李倩倩、张梦怡、梁子腾、张黎副研究员、吴曦和杨超莹。本文中,研究人员利用假病毒技术,构建了Omicron BA.1、BA.2和BA.3变异株假病毒,以及RBD区含多个位点突变的C.1.2、B.1.630、B.1.640.1、B.1.640.2变异株假病毒。首先,研究人员评价了24株单克隆抗体对变异株假病毒的中和活性变化,发现大多数单抗对C.1.2、B.1.630、B.1.640.1和B.1.640.2变异株具有强中和活性(图1)。而Omicron BA.1、BA.2和BA.3变异株的RBD区位点突变,影响了单抗的中和活性,导致24株单抗中有17株完全或部分失去了中和能力。图1. Antigenicity Analysis of Variants to a Panel of mAbs.此外,研究人员使用D614G、VOC(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和VOI(Lambda、Mu)的三聚体刺突蛋白免疫的豚鼠血清样品,对上述具有多个RBD突变的复杂变异株的抗原性差异进行评估(图2)。研究发现,变异体的抗原性可分为三簇,每簇对不同的免疫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其中,D614G、B.1.640.1、B.1.630聚为一簇,C.1.2、B.1.640.2聚为一簇,BA.1、BA.2、BA.3聚为一簇。第一簇和第二簇的差异较小,而Omicron变异株的抗原性与其他变体明显不同。图2. Antigenicity analysis of Omicron sublineages and VUMs against VOCs and VOIs spike protein immunized sera.同时,研究人员对D614G,VOC和VOI的免疫原性进行分析(图3)。发现D614G、Alpha、Delta和Lambda的免疫原性相似,免疫血清对Omicron变异株的保护作用显著降低。Beta、Gamma和Mu的免疫原性相似,可能是因为这三种免疫原都含有E484K和N501Y突变。而Omicron和其他七种免疫原具有显著差异,Omicron免疫的血清仅对BA.1、BA.2和BA.3亚型具有很好的中和保护,但对其他变异株的中和保护极差。图3. The immunogenicity of D614G, VOCs and VOIs is different.综上所述,Omicron BA.1、BA.2和BA.3三个变异株的抗原性相似,但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与其他变异株相比差别比较明显。感染或免疫其他变异株所产生的抗体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保护较弱,而感染或免疫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抗体也不足以抵御其他变异株。因此,在下一代疫苗的开发中,应充分考虑各变异株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差异。[1]Cui Z, Liu P, Wang N,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of infectivity and immune eva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Cell. 2022; 185(5), 860-871.e813.
[2]Cao Y, Wang J, Jian F, et al. Omicron escapes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SARS-CoV-2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Nature. 2022; 602(7898), 657-663.
[3]Li Q, Zhang M, Liang Z, et al. Antigenicity comparison of SARS-CoV-2Omicron sublineages with other variants containedmultiple mutations in RBD. MedComm.2022;3:e130.
https://doi.org/10.1002/mco2.130
通讯作者简介
王佑春,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中检院疫苗检定首席专家,兼任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疫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艾滋病毒(HIV)、肝炎病毒、新突发传染病等病原学研究与相关制品评价工作。
黄维金,医学博士,研究员,中检院艾滋室主任。主要从事HPV、HIV和流感及新突发传染病疫苗质控方法研究。
引用原文
Li Q, Zhang M, Liang Z, et al. Antigenicity comparison of SARS-CoV-2Omicron sublineages with other variants containedmultiple mutations in RBD. MedComm.2022;3:e130. https://doi.org/10.1002/mco2.130MedComm是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全球领导者——Wiley公司出版发行的全英文生物医学专业期刊(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6882663)。被PubMed Central (PMC)、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SCOPUS (Elsevier) 等国际检索数据库收录。
主编由英国牛津大学James Henderson Naismith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爱丁堡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Günter P. Wagner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魏于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副主编与编委由全球10多个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构成。主编魏于全院士于2016年成功创办了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0年影响因子18.187)。
MedComm是同行评审的在线发表开放获取 (OA) 期刊,及时出版关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力争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SCI学术期刊。本期刊发表论文类型包括综述(Review)、展望(Perspective)、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致编辑信函(Letter)、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等,对于原创性成果采取“快速通道”模式,帮助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发表文章,最快一周可接收,并于2020年至2022年之间免收论文出版费。此外,投稿时文章格式不限,正式接收发表时再按本期刊要求修改。
MedComm竭诚欢迎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医生、研究生积极向期刊投稿!